阿里巴巴国际站流量分析与比较

阿里国际站的流量可以有三种分类方法。

1.按照性质来分,可以分为免费流量和付费流量。

2.按照设备来分,可以分为手机端流量(app端),平板端流量和电脑端流量(pc端)

3.按照渠道主要可以分为:搜索流量,推荐流量,场景流量以及其他流量。具体可以参考数据参谋下的流量参谋。

免费流量和付费流量的比较

免费流量是不用付费就能够有排名以及能够获得询盘的流量。付费流量是通过付费获取排名和询盘的流量。

没有绝对的免费流量,只有相对免费的流量。免费的流量都是商家不断的去调整产品标题,主图,价格和MOQ等,然后付费推广,放置在橱窗以及绑定信保,提升店铺星等级才会产生的流量。因为免费流量都是通过付费产生的,所以当商家停止了付费,就会被其他商家所追赶,最终导致免费流量下降。

付费流量包含店铺升级以及各种营销工具产生的流量。我们常见的有金品,金品pro,KA,SKA,GSKA都属于店铺升级;营销工具就是我们在营销中下左侧栏看到的直通车,全站推,顶级展位,问鼎,回眸,明星站位,品牌专区,超级企业名片,橱窗等。

APP端,平板端,电脑端流量比较

手机端的流量是最大的,比电脑端2倍还多;然后是电脑端的流量,最后是平板端的流量。手机端和电脑端的流量精准度差不多,相对来说,可能电脑端的转化会好一点,但差别不大;平板端转化是最差的。

各个渠道流量比较

搜索流量来自于搜索(文字搜索、图片搜索、类目导航)的访问,这一部分流量占比是最大的,转化也是最好的。

系统推荐来自首页猜你喜欢、APP消息通道、相似商品推荐聚合页等推荐场景的访客,这一部分流量占比第二大,转化和搜索流量差不多。

导购会场来自日常会场及大促场的访问,这一部分流量占比相对来说就小了很多,转化相对来说差很多了。

频道分为New Arrive、Top-ranking suppliers、Top-ranking products、Weekly Deals、Saving spotlight惠采购,其中Top-ranking supplilers和Top-ranking products的流量挺可以的。

互动分为直播、站内互动、RFQ、信保订单、询盘&TM,这部分流量就是买家与商家沟通产生的数据,影响甚微。

自营销分为买家人气挑战赛、tips视频、客户通IM营销、客户通EDM营销,只有一个点就是多做点产品视频发布粉丝通。

直接访问,买家直接访问或无上一级访问,大概率应该是以前买家保留了店铺链接。

店内,来自自己店铺其他页面访问,做好店内关联营销。

站外,上级页面来自外部网站(非alibaba.com),大概率是产品外投了。

其他,剩余未知来源的访问。这一块的流量没有人搞得清楚。

流量之争是场零和博弈,流量总量一定,你获取的流量越多,其他商家获取的就越少。

最终流量是靠付费来带动,也是靠付费去阻断其他商家获取更多。